由金沙js77999特色古代汉语教研室主办的“古代典籍阅读学术沙龙”系列讲座第于11月4日下午迎来第十讲。此次讲座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孟跃龙老师带来了“《说文》谐声与相关古音问题”的专题报告,并且首次采用线下的形式与我院学子进行面对面交流。讲座吸引了校内40余位师生参加。应部分校外同好请求,讲座还临时开通方式进行了线上直播,亦有30多位校外师生同步观看了讲座实况。
孟老师的报告首先介绍了谐声推演法的基本情况,他指出谐声推演法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使用谐声研究上古音时,学者对谐声原则的认识却有差异。同谐声的字主要元音读音相同接受程度相对来说最高,但介音和声母问题上存在巨大的争议。对于谐声原则的不同认识,导致近年来各家对上古音的构拟,不但没有达成一致,反而分歧越发严重。整理《说文》谐声系统,有助于对目前各家上古音构拟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
随后,孟老师以严谨的操作方法,细致呈现了《说文》谐声的基本面貌。报告举例介绍了整理过程判断是否形声字、排除讹误字的方法。根据孟老师统计,《说文》共有6167个无异读形声字,与其声符声母相同的占比仅为 48.13%;与其声符等第相同的占比为70.08%;与其声符韵部相同的占比为91.96%;与其声符开合口相同的占比则为95.77%,而这恰与《清华简》(壹—伍)语音关系字和对应字之间的语音关系表现也几乎完全一致。对于这一情况孟老师认为较好的解释是:因为目前上古韵部的研究已经较为完善,韵部的界限划分较为清晰,所以形声字的韵母和韵尾相同的比例较高。而与此相对,上古声母和等第的研究较为滞后,我们所使用的语音参照系并不能很好的对应上古的情况,所以形声字的声母和等第相同的比例低。
继而报告又从《说文》谐声系统出发围绕“前元音假说”、上古主要元音以及上古等第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审视思考。围绕白一平“前元音假说”,孟老师通过统计指出一、四等都有的谐声系列与独立的一等谐声系列和独立的四等谐声系列总数相比,仅占3.4%。大大低于其他等的情况。从该角度看,一、四等字在谐声上确实存在互补关系。四等字不构拟介音的做法是可行的。围绕上古主要元音的问题,孟老师指出通过观察《说文》形声字,可以发现各韵类中的二等形声字数量占比多寡与元音的舌面位置高低呈现正相关关系。借此可以验证不同学者对舌面单元音的位置摆布是否合理。围绕上古等第的问题,孟老师则指出在《说文》6167个无其他等第异读的形声字里,无论哪一个等第,声符与其所造的形声字的同等比例都是最高的。如果等第表示某种语音特征,那么这种语音特征一定是对谐声有影响的。从形声字的角度观察其与声符的关系,这一表现则更加明显。《说文》谐声系统里,中古只有三等字的声母中形声字与其声符之间等第上常常具有极高的一致性,而且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声符。这足以说明上古谐声中等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等第之间应是存在某种限制条件。对于此现象,孟老师给出解释,他认为上古的等第情况与中古等第有很大不同。在上古到中古的语音演变中,很多字的等第发生了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非三等字变为三等字)。以至于我们之前没有注意到等第在谐声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甚至误认为不同等第之间的字可以自由互谐。事实上,等第发生变化的观点之前已有陆志韦、董同龢等学者提过,但是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孟老师指出要弄明白上古到中古的等第演变情况,单纯依靠审音法是无法判断的,而必须通过考古。并举典型材料进行了操作示范。
报告结束后的现场互动环节,梁慧婧、闫翠科、徐有声等在场师生就二等字区分主要元音的高低、《切韵》音系性质等问题与孟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人民大学陶曲勇老师作为特邀与谈嘉宾对报告进行了总结,陶老师认为孟老师的报告在材料之功、学术眼光、研究视野和方法论等层面带给大家的启示意义尤为重要。讲座在持续近两个半小时后圆满结束。
本月,“古代典籍阅读学术沙龙”按照计划还将举办两个讲次,敬请大家留意相关动态的发布,欢迎校内外师生积极参加。